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課堂學習成果評量

 
傳統的教學評量 v.s. 課堂學習成果評量

傳統的教學評量

主要對象是老師,評量以紙筆測驗為主,具有分數計算客觀、閱卷批改迅速、容易運用在團體測驗等優點,

且能充分發揮公平、客觀、省時的功能,可是卻會衍生出下列問題:

  1. 較少顧及教學目標。
  2. 忽略技能、情意。
  3. 較忽略形成性評量
  4. 較少鼓勵、增強學生。
  5. 認知過於強調記憶層次
  6. 試題編排未以學生為中心。
  7. 評量結果解釋過於依賴量化測量
  8. 評分缺乏客觀標準與自省思維。
     

課堂學習成果評量

主要對象是「以學生為主」,採多元評量的方式進行,以學生的立場來評估整體學習狀況,有以下優勢:

  1. 學習能力強或弱的學生都能獲得瞭解。
  2. 考量到每個學生的立場,安排適當的學習活動。
  3. 著重在診斷與瞭解,而不在於競賽與排序。 
       教師「以學生為主」的評量下,容易養成自信及自我負責的態度,在學習上也較能自動及主動。

  統的教學評量 vs 課堂學習成果評量比較表

特性
傳統的教學評量
課堂學習成果評量
主體
老師為中心
學生為中心
範圍
有限範圍內對學生進行評量
代表學生於此課堂所獲得的專業能力
內涵
偏重記憶層次學科
知識、技能、情意
時機
偏重學習結果
重視學習過程與結果
評量方式
過於偏重紙筆測驗
測驗、專題研究、口頭報告、展演等
評分方式
機械評分方式
評分方式具客觀標準
結果解釋
以量化結果呈現
文字敘述,較多給予回饋
價值性
在同一向度上評量所有學生
兼顧多項能力的學習成就,允許個別差異存在
目的性
學生的自我評量不是目標
具有學生自我評量的目標
整合性
分開學習、評量和教學
將評量、教學、學習聯結